五行創藝
  • 最新消息
  • 釉藥素坯
  • 陶藝土
  • 設備/工具
  • 課程體驗
  • 購 物 車
  • 查詢訂單
  • 會員專區
  • 聯絡我們

公共藝術 - 2009臺北縣政府文化局「三鶯之心.空間藝術特區」委託創作案「走 泥」

  • 首頁
  • 專案實例
  • 公共藝術

專案實例

  • 公共藝術
  • 私人委託
  • 專案執行
  • 2009臺北縣政府文化局「三鶯之心.空間藝術特區」委託創作案「走 泥」
  • 2009臺北縣政府文化局「三鶯之心.空間藝術特區」委託創作案「走 泥」
  • 2009臺北縣政府文化局「三鶯之心.空間藝術特區」委託創作案「走 泥」
  • 2009臺北縣政府文化局「三鶯之心.空間藝術特區」委託創作案「走 泥」
  • 2009臺北縣政府文化局「三鶯之心.空間藝術特區」委託創作案「走 泥」
  • 2009臺北縣政府文化局「三鶯之心.空間藝術特區」委託創作案「走 泥」
  • 2009臺北縣政府文化局「三鶯之心.空間藝術特區」委託創作案「走 泥」
  • 2009臺北縣政府文化局「三鶯之心.空間藝術特區」委託創作案「走 泥」
  • 2009臺北縣政府文化局「三鶯之心.空間藝術特區」委託創作案「走 泥」
  • 2009臺北縣政府文化局「三鶯之心.空間藝術特區」委託創作案「走 泥」
  • 2009臺北縣政府文化局「三鶯之心.空間藝術特區」委託創作案「走 泥」
  • 2009臺北縣政府文化局「三鶯之心.空間藝術特區」委託創作案「走 泥」
  • 2009臺北縣政府文化局「三鶯之心.空間藝術特區」委託創作案「走 泥」
  • 2009臺北縣政府文化局「三鶯之心.空間藝術特區」委託創作案「走 泥」
  • 2009臺北縣政府文化局「三鶯之心.空間藝術特區」委託創作案「走 泥」
  • 2009臺北縣政府文化局「三鶯之心.空間藝術特區」委託創作案「走 泥」
  • 2009臺北縣政府文化局「三鶯之心.空間藝術特區」委託創作案「走 泥」
  • 2009臺北縣政府文化局「三鶯之心.空間藝術特區」委託創作案「走 泥」
  • 2009臺北縣政府文化局「三鶯之心.空間藝術特區」委託創作案「走 泥」
  • 2009臺北縣政府文化局「三鶯之心.空間藝術特區」委託創作案「走 泥」
  • 2009臺北縣政府文化局「三鶯之心.空間藝術特區」委託創作案「走 泥」
  • 2009臺北縣政府文化局「三鶯之心.空間藝術特區」委託創作案「走 泥」
  • 2012新北市三鶯之心藝術特區-走泥
    作品名稱:「走 泥」
    作品尺寸:1000×300×230 cm
    製作材質:紅磚
    作品說明: 從水里陶工口中的行話;「行土」、「走泥」或「起土」如此形容著同儕間的評斷與地位象徵,至以「走泥」作為陶人者的自稱,以表示其職向。本作品以「行於泥、形於泥」的「走泥」意象作為作品主題,期望結合本案景觀設計之理念主軸,將製陶歷程之意象呈現透過創作出讓民眾「以身體行走」來體驗「製陶」的場域於地景之中,以傳達作品創作之表現理念和意涵。同時呼應鶯歌地區一路200年間「走『泥』過來」的製陶產業所蘊育出的人文精神及土地與人的關聯;藉由作品完整的呈現,並強化全案與在地文化的融合性。 結合本案景觀設計之理念主軸,將陶業發展歷程之空間意象呈現於地景之中。藝術作品設置位置於本案整體景觀規劃中B區部分之地景坡脊與自行車道邊坡處,藝術家利用邊坡處行成民眾「遊走」的「窯廊」(時間長廊),並聯結散落的巨型磚砌陶甕遺蹟(空間走廊),構成以身體行動為主之場域體驗。本作品最主要的意義就是讓民眾經由身體走動的歷程,來體驗鶯歌200餘年來的「走泥」歷史。
  • 2012新北市三鶯之心藝術特區-走泥
    作品名稱:「走 泥」
    作品尺寸:1000×300×230 cm
    製作材質:紅磚
    ​ 作品說明: 從水里陶工口中的行話;「行土」、「走泥」或「起土」如此形容著同儕間的評斷與地位象徵,至以「走泥」作為陶人者的自稱,以表示其職向。本作品以「行於泥、形於泥」的「走泥」意象作為作品主題,期望結合本案景觀設計之理念主軸,將製陶歷程之意象呈現透過創作出讓民眾「以身體行走」來體驗「製陶」的場域於地景之中,以傳達作品創作之表現理念和意涵。同時呼應鶯歌地區一路200年間「走『泥』過來」的製陶產業所蘊育出的人文精神及土地與人的關聯;藉由作品完整的呈現,並強化全案與在地文化的融合性。 結合本案景觀設計之理念主軸,將陶業發展歷程之空間意象呈現於地景之中。藝術作品設置位置於本案整體景觀規劃中B區部分之地景坡脊與自行車道邊坡處,藝術家利用邊坡處行成民眾「遊走」的「窯廊」(時間長廊),並聯結散落的巨型磚砌陶甕遺蹟(空間走廊),構成以身體行動為主之場域體驗。本作品最主要的意義就是讓民眾經由身體走動的歷程,來體驗鶯歌200餘年來的「走泥」歷史。
  • 2012新北市三鶯之心藝術特區-走泥
    作品名稱:「走 泥」
    作品尺寸:1000×300×230 cm
    製作材質:紅磚
    ​ 作品說明: 從水里陶工口中的行話;「行土」、「走泥」或「起土」如此形容著同儕間的評斷與地位象徵,至以「走泥」作為陶人者的自稱,以表示其職向。本作品以「行於泥、形於泥」的「走泥」意象作為作品主題,期望結合本案景觀設計之理念主軸,將製陶歷程之意象呈現透過創作出讓民眾「以身體行走」來體驗「製陶」的場域於地景之中,以傳達作品創作之表現理念和意涵。同時呼應鶯歌地區一路200年間「走『泥』過來」的製陶產業所蘊育出的人文精神及土地與人的關聯;藉由作品完整的呈現,並強化全案與在地文化的融合性。 結合本案景觀設計之理念主軸,將陶業發展歷程之空間意象呈現於地景之中。藝術作品設置位置於本案整體景觀規劃中B區部分之地景坡脊與自行車道邊坡處,藝術家利用邊坡處行成民眾「遊走」的「窯廊」(時間長廊),並聯結散落的巨型磚砌陶甕遺蹟(空間走廊),構成以身體行動為主之場域體驗。本作品最主要的意義就是讓民眾經由身體走動的歷程,來體驗鶯歌200餘年來的「走泥」歷史。
  • 2012新北市三鶯之心藝術特區-走泥
    作品名稱:「走 泥」
    作品尺寸:1000×300×230 cm
    製作材質:紅磚
    ​ 作品說明: 從水里陶工口中的行話;「行土」、「走泥」或「起土」如此形容著同儕間的評斷與地位象徵,至以「走泥」作為陶人者的自稱,以表示其職向。本作品以「行於泥、形於泥」的「走泥」意象作為作品主題,期望結合本案景觀設計之理念主軸,將製陶歷程之意象呈現透過創作出讓民眾「以身體行走」來體驗「製陶」的場域於地景之中,以傳達作品創作之表現理念和意涵。同時呼應鶯歌地區一路200年間「走『泥』過來」的製陶產業所蘊育出的人文精神及土地與人的關聯;藉由作品完整的呈現,並強化全案與在地文化的融合性。 結合本案景觀設計之理念主軸,將陶業發展歷程之空間意象呈現於地景之中。藝術作品設置位置於本案整體景觀規劃中B區部分之地景坡脊與自行車道邊坡處,藝術家利用邊坡處行成民眾「遊走」的「窯廊」(時間長廊),並聯結散落的巨型磚砌陶甕遺蹟(空間走廊),構成以身體行動為主之場域體驗。本作品最主要的意義就是讓民眾經由身體走動的歷程,來體驗鶯歌200餘年來的「走泥」歷史。
  • 2012新北市三鶯之心藝術特區-走泥
    作品名稱:「走 泥」
    作品尺寸:1000×300×230 cm
    製作材質:紅磚
    ​ 作品說明: 從水里陶工口中的行話;「行土」、「走泥」或「起土」如此形容著同儕間的評斷與地位象徵,至以「走泥」作為陶人者的自稱,以表示其職向。本作品以「行於泥、形於泥」的「走泥」意象作為作品主題,期望結合本案景觀設計之理念主軸,將製陶歷程之意象呈現透過創作出讓民眾「以身體行走」來體驗「製陶」的場域於地景之中,以傳達作品創作之表現理念和意涵。同時呼應鶯歌地區一路200年間「走『泥』過來」的製陶產業所蘊育出的人文精神及土地與人的關聯;藉由作品完整的呈現,並強化全案與在地文化的融合性。 結合本案景觀設計之理念主軸,將陶業發展歷程之空間意象呈現於地景之中。藝術作品設置位置於本案整體景觀規劃中B區部分之地景坡脊與自行車道邊坡處,藝術家利用邊坡處行成民眾「遊走」的「窯廊」(時間長廊),並聯結散落的巨型磚砌陶甕遺蹟(空間走廊),構成以身體行動為主之場域體驗。本作品最主要的意義就是讓民眾經由身體走動的歷程,來體驗鶯歌200餘年來的「走泥」歷史。
  • 2012新北市三鶯之心藝術特區-走泥
    作品名稱:「走 泥」
    作品尺寸:1000×300×230 cm
    製作材質:紅磚
    ​ 作品說明: 從水里陶工口中的行話;「行土」、「走泥」或「起土」如此形容著同儕間的評斷與地位象徵,至以「走泥」作為陶人者的自稱,以表示其職向。本作品以「行於泥、形於泥」的「走泥」意象作為作品主題,期望結合本案景觀設計之理念主軸,將製陶歷程之意象呈現透過創作出讓民眾「以身體行走」來體驗「製陶」的場域於地景之中,以傳達作品創作之表現理念和意涵。同時呼應鶯歌地區一路200年間「走『泥』過來」的製陶產業所蘊育出的人文精神及土地與人的關聯;藉由作品完整的呈現,並強化全案與在地文化的融合性。 結合本案景觀設計之理念主軸,將陶業發展歷程之空間意象呈現於地景之中。藝術作品設置位置於本案整體景觀規劃中B區部分之地景坡脊與自行車道邊坡處,藝術家利用邊坡處行成民眾「遊走」的「窯廊」(時間長廊),並聯結散落的巨型磚砌陶甕遺蹟(空間走廊),構成以身體行動為主之場域體驗。本作品最主要的意義就是讓民眾經由身體走動的歷程,來體驗鶯歌200餘年來的「走泥」歷史。
  • 2012新北市三鶯之心藝術特區-走泥
    作品名稱:「走 泥」
    作品尺寸:1000×300×230 cm
    製作材質:紅磚
    ​ 作品說明: 從水里陶工口中的行話;「行土」、「走泥」或「起土」如此形容著同儕間的評斷與地位象徵,至以「走泥」作為陶人者的自稱,以表示其職向。本作品以「行於泥、形於泥」的「走泥」意象作為作品主題,期望結合本案景觀設計之理念主軸,將製陶歷程之意象呈現透過創作出讓民眾「以身體行走」來體驗「製陶」的場域於地景之中,以傳達作品創作之表現理念和意涵。同時呼應鶯歌地區一路200年間「走『泥』過來」的製陶產業所蘊育出的人文精神及土地與人的關聯;藉由作品完整的呈現,並強化全案與在地文化的融合性。 結合本案景觀設計之理念主軸,將陶業發展歷程之空間意象呈現於地景之中。藝術作品設置位置於本案整體景觀規劃中B區部分之地景坡脊與自行車道邊坡處,藝術家利用邊坡處行成民眾「遊走」的「窯廊」(時間長廊),並聯結散落的巨型磚砌陶甕遺蹟(空間走廊),構成以身體行動為主之場域體驗。本作品最主要的意義就是讓民眾經由身體走動的歷程,來體驗鶯歌200餘年來的「走泥」歷史。
  • 2012新北市三鶯之心藝術特區-走泥
    作品名稱:「走 泥」
    作品尺寸:1000×300×230 cm
    製作材質:紅磚
    ​ 作品說明: 從水里陶工口中的行話;「行土」、「走泥」或「起土」如此形容著同儕間的評斷與地位象徵,至以「走泥」作為陶人者的自稱,以表示其職向。本作品以「行於泥、形於泥」的「走泥」意象作為作品主題,期望結合本案景觀設計之理念主軸,將製陶歷程之意象呈現透過創作出讓民眾「以身體行走」來體驗「製陶」的場域於地景之中,以傳達作品創作之表現理念和意涵。同時呼應鶯歌地區一路200年間「走『泥』過來」的製陶產業所蘊育出的人文精神及土地與人的關聯;藉由作品完整的呈現,並強化全案與在地文化的融合性。 結合本案景觀設計之理念主軸,將陶業發展歷程之空間意象呈現於地景之中。藝術作品設置位置於本案整體景觀規劃中B區部分之地景坡脊與自行車道邊坡處,藝術家利用邊坡處行成民眾「遊走」的「窯廊」(時間長廊),並聯結散落的巨型磚砌陶甕遺蹟(空間走廊),構成以身體行動為主之場域體驗。本作品最主要的意義就是讓民眾經由身體走動的歷程,來體驗鶯歌200餘年來的「走泥」歷史。
  • 2012新北市三鶯之心藝術特區-走泥
    作品名稱:「走 泥」
    作品尺寸:1000×300×230 cm
    製作材質:紅磚
    ​ 作品說明: 從水里陶工口中的行話;「行土」、「走泥」或「起土」如此形容著同儕間的評斷與地位象徵,至以「走泥」作為陶人者的自稱,以表示其職向。本作品以「行於泥、形於泥」的「走泥」意象作為作品主題,期望結合本案景觀設計之理念主軸,將製陶歷程之意象呈現透過創作出讓民眾「以身體行走」來體驗「製陶」的場域於地景之中,以傳達作品創作之表現理念和意涵。同時呼應鶯歌地區一路200年間「走『泥』過來」的製陶產業所蘊育出的人文精神及土地與人的關聯;藉由作品完整的呈現,並強化全案與在地文化的融合性。 結合本案景觀設計之理念主軸,將陶業發展歷程之空間意象呈現於地景之中。藝術作品設置位置於本案整體景觀規劃中B區部分之地景坡脊與自行車道邊坡處,藝術家利用邊坡處行成民眾「遊走」的「窯廊」(時間長廊),並聯結散落的巨型磚砌陶甕遺蹟(空間走廊),構成以身體行動為主之場域體驗。本作品最主要的意義就是讓民眾經由身體走動的歷程,來體驗鶯歌200餘年來的「走泥」歷史。
  • 2012新北市三鶯之心藝術特區-走泥
    作品名稱:「走 泥」
    作品尺寸:1000×300×230 cm
    製作材質:紅磚
    ​ 作品說明: 從水里陶工口中的行話;「行土」、「走泥」或「起土」如此形容著同儕間的評斷與地位象徵,至以「走泥」作為陶人者的自稱,以表示其職向。本作品以「行於泥、形於泥」的「走泥」意象作為作品主題,期望結合本案景觀設計之理念主軸,將製陶歷程之意象呈現透過創作出讓民眾「以身體行走」來體驗「製陶」的場域於地景之中,以傳達作品創作之表現理念和意涵。同時呼應鶯歌地區一路200年間「走『泥』過來」的製陶產業所蘊育出的人文精神及土地與人的關聯;藉由作品完整的呈現,並強化全案與在地文化的融合性。 結合本案景觀設計之理念主軸,將陶業發展歷程之空間意象呈現於地景之中。藝術作品設置位置於本案整體景觀規劃中B區部分之地景坡脊與自行車道邊坡處,藝術家利用邊坡處行成民眾「遊走」的「窯廊」(時間長廊),並聯結散落的巨型磚砌陶甕遺蹟(空間走廊),構成以身體行動為主之場域體驗。本作品最主要的意義就是讓民眾經由身體走動的歷程,來體驗鶯歌200餘年來的「走泥」歷史。
  • 2012新北市三鶯之心藝術特區-走泥
    作品名稱:「走 泥」
    作品尺寸:1000×300×230 cm
    製作材質:紅磚
    ​ 作品說明: 從水里陶工口中的行話;「行土」、「走泥」或「起土」如此形容著同儕間的評斷與地位象徵,至以「走泥」作為陶人者的自稱,以表示其職向。本作品以「行於泥、形於泥」的「走泥」意象作為作品主題,期望結合本案景觀設計之理念主軸,將製陶歷程之意象呈現透過創作出讓民眾「以身體行走」來體驗「製陶」的場域於地景之中,以傳達作品創作之表現理念和意涵。同時呼應鶯歌地區一路200年間「走『泥』過來」的製陶產業所蘊育出的人文精神及土地與人的關聯;藉由作品完整的呈現,並強化全案與在地文化的融合性。 結合本案景觀設計之理念主軸,將陶業發展歷程之空間意象呈現於地景之中。藝術作品設置位置於本案整體景觀規劃中B區部分之地景坡脊與自行車道邊坡處,藝術家利用邊坡處行成民眾「遊走」的「窯廊」(時間長廊),並聯結散落的巨型磚砌陶甕遺蹟(空間走廊),構成以身體行動為主之場域體驗。本作品最主要的意義就是讓民眾經由身體走動的歷程,來體驗鶯歌200餘年來的「走泥」歷史。


回上頁

五行創藝設計有限公司

251新北市淡水區下圭柔山70-10號
電話:886-2-26251498|傳真:886-2-26267328
電子信箱:wxad@wxad.com.tw

五行創藝陶藝之友  官方LINE:  

加入好友
       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LINE           WECHAT
GO
訂閱
退訂
Designed by 米洛網頁設計
Designed by 米洛網頁設計